close

4ffe7af587596fe198f2b9493161ad1f.jpg

 

 

 

序  

 

那是一個非常動盪不安的年代,

人類所建立的國家,不管多強大 一定都有滅亡的一天。

三國不三國,正確來說,三國時代不只是三個國家,應該說只有三個比較強大的國家讓人印象深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 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切都要從黃巾之亂開始說起。

 

 

太平道  亂世開啟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所創的太平道信徒遍佈全中國。

太平道雖然在歷史上被扭曲成為類似邪教的組織,但實際上一開始的本質是好的。

太平道的起源根據史書,自東漢漢順帝時(126年-144年)方士干吉(部分史書記為于吉),自稱在曲陽泉水邊得到神書《太平清領書》,然後建造精舍,建立燒香等儀式,誦讀道書,以符水為百姓治病,頗得人心。

據說干吉的弟子宮崇和再傳弟子襄楷都分別把《太平清領書》上獻皇帝,但都未受重視。

後來這部道書落入張角手中,成為他創立太平道的根據之一。

說到干吉有玩過三國遊戲都會知道這人很神,也常常被以仙人的模樣出現在三國遊戲中。

而太平道的崛起,說穿了就是因為東漢的腐敗,官逼民反所導致的。

另外太平道崇尚黃色,黃巾黃衣,信奉黃帝、老子及太一之神,也因為黃色為代表,所以被朝廷稱為黃巾賊。

張角的起義,因為敗者為寇的緣故,歷史就稱為黃巾賊之亂。

說到張角,太平道的創始人,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清朝的洪秀全。

不過比起洪秀全的後期腐敗,張角因為病逝緣故,整體形象好洪秀全太多了。

簡單來說,黃巾之亂導致軍閥崛起,群雄割據的時代。

而黃巾之亂的失敗其實是可以理解的,那就是沒有長遠計畫。

黃巾之亂勢力雖然遍布全中國,但卻因為沒有一致性的計畫導致各地為政不能團結。

張角病逝之後,黃巾之亂不久也被平定,不過事實上黃巾賊的勢力依舊存在,各地紛爭依舊沒有停止過。

 

 

 黃巾之亂最大得益者就是何進了。

 因為黃巾之亂何進靠著關係成為大將軍,成為東漢末期最有實力掌握天下的一個人,可惜腦袋太差,運氣來了不懂得把握。

  何進本來是位屠羊戶可以說是草根人士,因賄賂宦官,讓同父異母之妹何氏得以選入宮中,成為貴人,並且深受漢靈帝寵愛。

  話說漢朝大官應該很喜歡吃羊肉,不然那有多餘的錢可以賄賂就是了,有趣的是按道理來說何進應該跟宦官關係應該不錯,為怎麼後來變成勢不兩立的仇人。

  其實何進對宦官本來沒有怎麼很壞的印象,但是權力這種東西權力這種東西,是不容跟人分享的。

  當靈帝要死之前,靈帝欲廢長立幼,但知道自己病重來不及了,於是要宦官小黃門蹇碩幫助劉協,劉協是王美人所生的二皇子,也就是後來有名的漢獻帝,而大皇子劉辯是何皇后所生,之後靈帝駕崩,蹇碩計劃在何進入宮時殺之,但因為蹇碩司馬潘隱的暗示之下,何進稱病不入,

何進沒死,劉辯自然就被立為帝。

  不過也因為這樣何進開始對宦官產生報復的行為,所以何進就藉著天下人都痛恨宦官亂政的理由,藉機殺掉蹇碩,掌握了他的軍隊。

  之後又發生朝廷兩大勢力內鬥,董太后對上何太后。

  董太后依賴的是驃騎將軍董重,因為何太后不準董太后干預朝政,所以常常不爽開口威脅說:「你現在敢如此囂張,還不是靠你的兄長何進!我若想讓董重砍了何進的腦袋,簡直易如反掌。」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董太后的爭鬥等級太低,真的想殺人就要偷偷的進行,不然就要果斷,只是叫一叫不行動,只是提醒對手要趕快行動而已。

  果然何進收到消息,很果斷的就下殺手,於是董重被迫在獄中自殺。董太后不久之後暴崩,非常有可能是毒殺就是了。

  蹇碩和董重死後,袁紹就一直慫恿何進殺光所有宦官,不然恐怕會被宦官謀害,這時的何進也覺得這個意見不錯,你不殺人,就等被殺。

  不過何太后、何苗以及太后母舞陽君反對何進誅殺宦官,這反而讓何進有點害怕了,畢竟虧心事做多了,何進開始擔心這些宦官會不會利用這時機對他下手,這時袁紹向何進提出一個影響歷史的提議,也讓東漢開始進入群雄軍閥獨立的時代。

  那就是召前將軍董卓等人引兵入京。

  這是非常錯誤的決策,事實上何進稍微有點軍事常識應該會發現對付那些沒有兵權的宦官,光靠自己在京城的兵力就綽綽有余了。

  另外何進在這時還又犯了跟前政敵董太后一樣的錯誤,那就是猶豫不決。

  其實宦官之亂根本原因是皇帝昏庸,只要皇帝不授權,宦官其實無法掀起多大風浪,而何進這時的權力就跟皇帝差不多了,宦官也根本對付不了他,反而想要巴結何進,事實上也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壞人,要不是何進堅決要殺掉所有宦官,宦官根本不可能敢刺殺何進,因為刺殺何進之後,他們也只有死路一條。

  人要找死的時候,不管誰來幫忙都用。

  何進在歷史上證明這個道理給我們看。

  歷史記載,八月,何進入長樂宮請求太后同意殺掉諸常侍。

  宦官聽到何進向太后要求殺光宦官,大怒,宦官首領張讓與常侍段珪、畢嵐等數十人,持兵器埋伏宮中,其實這個時候何進身邊的人都嗅到死神的氣味提醒大將軍何進不要單獨進宮,不過何進不聽,因為他非常輕視這群沒鳥的下人,認為這些沒鳥的下人只敢嘴砲不敢動手。

  於是何進人頭就被這群沒鳥的人割掉了,殺掉何進之後,張讓、段珪等草擬詔書,以親宦官士人樊陵取代袁紹為司隸校尉,許相取代王允為河南尹。

   當然袁紹他們非常懷疑這道命令大喊:「請大將軍出共議。」於是中黃門把何進的頭扔出來,說:「何進謀反,已伏誅矣。」

  袁紹等人當然不會乖乖等死,反而藉此機會帶兵入宮,破門進宮之後二話不說只要看到沒鬍鬚就殺。

  高階的宦官討論一下下就挾帶年幼的皇帝出宮,只不過該死不管怎麼掙扎就是會死,就在這時董卓出現了,出現的時機巧合到不行。

 

 

 

 

      董卓 亂世魔頭篇

 

 

其實董卓進軍洛陽的時候,注意到袁術等人放火燒宮的火光,就知道亂事已經生起,於是引兵急進,隨即幸運找到被宦官虜出的少帝和陳留王二人。

  於是董卓成為第二位有機會掌控天下得梟雄。

  東漢末年,在歷史文官的紀載下,董卓被形容為殺人大魔王,但其實在中國歷史殺得比董卓更多大有人在,只是因為三國演義太有名,所以董卓的名聲就比其他梟雄更響亮。

  歷史紀載董卓生來具備過人的怪力,能在馬上左右開弓,勇猛好鬥喜愛結交好朋友,有一群豪俠勇將聽其號令,之後跟豪帥結交,好禮相待,之後開始從事耕作累積財富,

之後被隴西太守徵辟董卓為郡兵馬掾,接著被涼州刺史成就又徵辟董卓為從事,使領兵騎,討捕胡人。

  東漢的徵辟制,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所謂征,即皇帝徵召;辟,即各地官府的官員招聘。

  這種自上而下選拔方式,豪門子弟被選中的幾率極高,簡單說就是權貴壟斷資源的一種手段,也是東漢崩潰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之後又被任命為護匈奴中郎將張奐部下作軍司馬,討伐漢陽羌人,討伐羌人之戰,董卓作戰有勇有謀,討殺一萬多名羌人,並親自斬殺羌人酋長,羌人之後都非常懼怕董卓,絲毫不敢犯。於是後來董卓被升為郎中,獲得絲娟九千匹,不過都分給部下,後又為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戊己校尉,不過因為犯罪而被革職,至於怎麼罪就沒記載的很詳細,不過并州刺史段熲薦董卓於公府,司徒袁隗闢為掾。先後升為并州刺史,河東太守。

  之後黃巾之亂爆發,漢靈帝封董卓為中郎將,命他討伐黃巾軍。

  董卓打黃巾賊時期表現很差很快就被免職,不過因為韓遂和邊章起兵涼州,董卓再度被任為中郎將,隨破虜將軍張溫討伐。

  史書記載,董卓利用敵方因為出現流星而萌生退意,主動出擊,斬殺數千人。於追擊時為羌人圍困,又利用水壩蓄水,先故意偽裝捕魚,卻偷偷暗中派人在水底行軍成功撤退,最後又水壩決堤阻止追兵。

  是張溫軍中唯一全師而還,封斄鄉(雍州武功)侯,邑千戶。中平五年(188年),之後韓遂和邊章再度來犯,封董卓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大破韓遂等,先後封為少府、并州牧,這時的董卓非常清楚東漢不行了,天下大亂無人能阻擋,所以找一大堆理由不把兵權交給皇甫嵩,皇甫嵩雖然此事上報朝廷,當然這時期的是東漢朝廷也無可奈何,靈帝也只能口頭責備而已,於是董卓擁兵自重,駐兵河東,靜待時機。

  不過董卓也因此跟皇甫嵩仇結很大,當然很大的部分也是因為畏懼皇甫嵩的統兵能力,皇甫嵩其實是東漢末年僅剩不多的忠臣良將,因為他的關係讓東漢多喘息好幾年,

三國演義關於他的記載也多呈正面。而在正史消滅黃巾軍的過程中,皇甫嵩其實才是主要功臣,不過三國演義都只是輕鬆帶過而已,尤其是三位黃巾軍領袖,除了張角是病死,張梁和張寶其實都是被皇甫嵩擒獲斬殺的,其實依照當時皇甫嵩的實力他是有兩次機會可以消滅董卓,卻因為忠君的思想,第一次是因為董卓抗命不交軍權,皇甫嵩的侄兒皇甫酈認為董卓掌握重兵,違抗聖旨,野心很大,建議皇甫嵩興兵討伐,趁此機會除掉董卓,為東漢清除未來的危機,不過忠君的思想,必須先徵求漢靈帝的命令,錯過時機。

  後來漢靈帝知道董卓抗命非常生氣,不過因為時機敏感也不敢動董卓,直到漢靈帝駕崩,後來董卓才有機會進京殺掉少帝,擁立漢獻帝,控制東漢政府成為天下第一人。

  第二次的機會則是出現董卓控制東漢政府之後,因為暴政失去民心,於是關東各州郡推舉袁紹為盟主,共同起兵討伐董卓。

  當時皇甫嵩統兵三萬駐紮在扶風郡(今陝西咸陽),如果能跟與關東軍相互配合,東西夾攻,董卓必敗無疑。

   當然董卓也知道這個可怕的事情,後來就徵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打算尋找機會將他殺掉,不過有人幫皇甫嵩求情逃過死劫,當然兵權也就被卸除了,之後就看著董卓殘殺大臣百姓憂鬱而死了。

  之後曹操曾經感嘆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就是權臣跟功臣的差別,皇甫嵩太過愛惜名聲,錯過二次可能可以挽救東漢的危機,雖然這是事後論,不過很可以給後人當作借鏡就是了。

  董卓是非常奸詐的人,剛進入初入洛陽時兵力只有三千人,萬一被識破,那就小命難保了,因為當時洛陽附近還有兩大軍閥,那就是何苗也就是何進的異父異母弟,另外還有一個很會打仗的丁原,說到丁原大家自然就會聯想到呂布,沒錯呂布初次登場的時機也就是在這時期。

  面對這兩個威脅董卓沒有硬碰硬,而是用離間計,一個是利用其弟董旻聯合吳匡殺掉上司何苗,一個是用高官重金招攬呂布殺掉丁原。

   董卓完全掌權之後,開始拉攏豪傑賢士,協助遭黨錮之禍事件受到委屈的志士陳蕃、竇武還有李膺等人申冤與平反。

  這時的袁紹很看不起董卓,雖然董卓極力拉攏他,兩人還是爆發激烈衝突,董卓本來想要殺掉袁紹,

  手下伍瓊和周毖等勸說,乃改以懷柔手段安撫之,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同時大量提拔另一批名士為官,如陳留太守張邈、冀州刺史韓馥等人,相對董卓自己的親信僅為列校,這時期的董卓看得出來很有抱負,很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不過後來這些他極力懷柔的名士通通成為討伐董卓的主力聯軍,或許也因為這樣,董卓之後開始採取極端,不服者皆殺,這樣比較省事省麻煩。

  另外關東聯軍雖然聲勢浩大,但大部分都有異心,誰都不願意先當先鋒犧牲品,真正採取軍事行動只有曹操和孫堅。

  當然有看過三國演義印象最深刻還是劉關張三兄弟圍毆呂布的戲碼,並且關羽也是這時期開始豎立武聖威名,事實上正史這些事情都沒被記錄過就是了。

  而在討伐董卓戰真正立下大功勞是孫堅,

  三國演義很猛的華雄其實是孫堅所斬,跟關羽沒有關係。

  也是孫堅讓董卓嚇到,派出李傕游說孫堅和親,並用高官家族榮耀富貴來拉攏,不過都被孫堅拒絕,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很好奇孫堅這號人物的背景,

在《三國志》記載孫堅自稱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孫武,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是孫子兵法的作者。

  孫堅也就是之後三國鼎立東吳孫權的老爸,有意思的是孫權從史書一些戰役的紀載,孫權幾乎沒有繼承到老爸的軍事天分,不過還好孫權會用人才敢用人才,所以才能成為一方霸主。

  孫堅有勇有謀但就是運氣稍微差一點,比起劉備和曹操來說,同樣在生死關頭的時候,運氣幫了一把硬是死不了,相反孫堅就在一次追擊戰被伏擊萬箭穿心慘死。

  拉回主軸,因為孫堅的勇猛就算討伐董卓一直扯後腿,依然打到董卓嚇到吃手手,於是開始有遷都的計畫。

   當然要遷都是不可能會有人支持的,而董卓當然也沒那個耐性一一去說服,於是老方法,殺殺殺殺,不同意就殺,不想走就殺,最後東漢朝廷強迫遷往長安,劉協入長安未央宮。董卓則留守雒陽畢圭苑中,對抗關東聯軍。

 這時董卓嘗試最後一次軍事反撲,打之前,為了提高軍心做了一連串可怕的事情。

  史書記載,董卓派兵到陽城,時值二月社,許多百姓原本高高興興出來參與祭祀活動,董卓軍隊卻將他們全部砍頭,並駕著百姓的牛車,裝載婦女財物,把人頭系在車轅上,號稱斬獲賊寇。

  史書記載,董卓趁著何太后遺體下葬的時候,開啟文陵(漢靈帝陵墓)時,使人偷取其中珍寶。

史書記載,董卓仗著軍權的威勢,放縱士兵在雒陽城內劫掠富戶,搜刮財物,姦淫婦女。

親自帶兵跟孫堅對決,董卓大敗撤走,孫堅得以入雒陽。

  於是董卓留下牛輔、李傕、郭汜、張濟、董越等人布放在三輔各地,阻擋孫堅繼續西進,自己則率主力軍前往長安。

  董卓的暴走,也在這時刻越來越狂,這時王允登場。

  王允是非常爭議的人物,典型漢朝末期官僚人物。

  在和平時期可以一帆風順,但是在非常時期就很容易誤國誤民,愛惜名聲但又怕失去生命,最終機關算盡反而誤了卿卿性命。

 沒錯,在亂世的時候,忠臣、能臣的差別很容易就看出來了,當然王允後來的表現稱不上能臣,比較像忠臣,而忠臣又分兩種,愚忠、死忠。

  愚忠就是不管君上如何白癡都要效忠。

  死忠就是不管君上如何憤怒都要諫言

  而王允剛好就在愚忠、死忠中間。

  事實上董卓時期能留下來的大臣幾乎都是巴結來的。

  當然王允也是靠巴結才能生存下去的,這也是他幹掉董卓之後,非的要殺掉蔡邕的緣故,因為依照蔡邕的知識才華是有機會編寫一部經典的後漢史,雖然很多大臣勸王允不要殺,而太尉馬日磾更低聲對王允說:「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奈失人望乎?」

  王允卻回:「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邕遂死獄中。

  正因為王允這種愛面子記仇偏執的個性,導致可能能挽救東漢的危機不止被他浪費掉,連他的命也送下去了。

  長安時期的董卓變本加厲,可能是為了掩飾慘敗的窘境,不信任的大臣就殺,內政方面,董卓想要在金融市場改制,把原本流通的五銖錢,再加上雒陽及長安兩地的銅人等各種銅製品,用來鑄造小錢。

  不過這種小錢製作非常粗糙,沒有輪廓和文字,百姓都覺得是假錢不願意使用,最終導致市場紊亂,物價飛漲。

 於是董卓為了增加新的財源,把腦袋動在有錢的百官和百姓,派手下藉著“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之人,統統都處以死刑,然後沒收全部財產,冤案而死數不清。

  不久長安又發生地震,天怒人怨,董卓也嚇到了,問一下蔡邕的意見,蔡邕趁機建言,不過董卓一概不理,有趣的是董卓對蔡邕才華非常欣賞,是少見提出建言沒被殺掉的大臣,董卓在這種情況之下,最怕就是有人刺殺,所以身邊隨時都有親衛軍保護,而且一旦發現有可疑的人,一律先殺再說,可惜防不勝防,該死還是躲不掉。

這裡要先說一下董卓跟呂布的關係,兩人對外的關係是父子,對內的關係也是貼身保鑣總指揮。

在歷史的記載,兩人感情的破裂是因為呂布跟董卓侍婢私通,董卓知道擲戟羞辱,要不是呂布身手太好,可能當場斃命,不過董卓事後其實很後悔,畢竟只是一個下女,所以也做了一些補償,呂布也當場表示不介意,不過事實上卻已經有了謀反之心了。

每天觀察董卓的王允當然很快就發現這一件事情,開始試探呂布是否願意跟他合作。

於是三國演義有名的美人計,中國四大美人貂蟬登場了。

事實上正史根本沒有貂蟬這個人就是了。

有意思的是,因為三國演義太有名氣了,貂蟬就被封為中國四大美人,其他三位美人分別為西施、王昭君、楊玉環,這四位唯有貂蟬是唯一的虛構人物。

 

一拍即合,根據合理的分析,呂布跟王允的結盟,絕大部分絕對是權力的分配,成功殺掉董卓之後,王允負責朝政,呂布負責軍權,一文一武共同執政。

其實王允想除掉董卓已經進行好幾次,王允曾經秘密地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泰等謀誅董卓,故意上表請楊瓚和士孫瑞從武關出兵攻伐袁術,實質目的是為討伐董卓。

但董卓卻心有懷疑不許於是計畫失敗,有意思的是王允的狗腿和保密功夫一定做得很棒,一點都沒讓董卓生疑,還是繼續讓王允當大官。

呂布答應殺掉董卓之後,接下來就只剩一個好時機。

於是王允就藉著皇帝的名號邀請董卓赴死亡之宴。

其實死亡之宴有些人是有暗示董卓不要去,甚至那天發生很多不吉祥的預兆,可是不知道為何多疑的董卓那天就忽然不多疑了硬要去參加死亡之宴。

這類的事情,其實不只是發生在董卓身上,歷史很多梟雄也常常忽然腦袋就秀逗了,只能說這就是命運天意吧。

西元192年清晨,董卓乘車前往皇宮要參加皇帝的慶祝會途中,忽然李肅等人持長戟衝出,刺向董卓,不過因為董卓朝服內穿鎧甲所以沒傷到要害,當董卓下車大喊呂布在那裏的時候,呂布卻掏出準備好的詔書,喊道:“有詔討賊臣!”

董卓知道自己完蛋了,接下來就是呂布順利斬殺董卓的場景了。

董卓一死,萬惡之首不見了,普世歡騰,史書更記載,董卓因為身軀肥胖,死後,陳屍示眾;守屍的士兵在董卓肚臍眼中插上燈芯,點燃照明,持續數天。

而成為最大得利者的王允,這時擁有一個可以讓東漢再度強盛的絕佳機會,然而王允卻因為驕傲讓這個機會溜走了。

王允可以說是忠臣,但沒有能力又驕傲的忠臣,其禍害有時候比小人更可怕。

事實上中國很多王朝,就是這樣被這種忠臣玩掉的,太平的時候他們喜歡結黨鬥爭搶利益,亂世的時候他們又只會龜縮保命沒能力處理,這也是千年來儒家制度最讓人詬病的原因。

於是驕傲的王允當掌握朝廷大權的時候,就犯了兩個重要錯誤,不顧文官反對執意誅殺蔡邕,這件事情讓董卓失去了文官之心。

第二件事情不給董卓的部屬活路,原本有人建議讓高人氣的皇甫嵩為將軍,統領安撫,接著再和關東諸軍聯結,以作後謀。

但是王允可能擔心會讓皇甫嵩做大,於是不同意,藉口說會讓關東諸軍起疑心。

本來董卓原部下李催、郭汜、張濟、樊稠見大勢已去,各怪恐懼,上書朝廷,請求赦免罪行。

王允見書卻說,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王允這種智障發言,根本是逼董卓部下要反,或者是壓根輕視董卓部下,以為這些人都會乖乖等死,明明就心機很重的王允竟然會犯這種致命的錯誤,至少也可以先裝原諒,後面再慢慢移除軍權,不過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就是了。

這時賈詡登場了,三國A咖的軍師。

董卓的部下將領其實原本就如王允所料一般,想要逃命而已,根本忘記他們擁有的涼州軍隊數量,是足以控制朝廷,而賈詡也很奸詐,為了讓涼州兵有危機意識,開始大量散佈王允打算盡誅涼州人的流言。

於是涼州人團結起來了,這裡比較有意思的呂布,呂布因為三國演義的緣故,一直被讀者當作有勇無腦的猛男。

但呂布在正史的表現根本看不出無腦,反而很容易看出來是位很陰險投機梟雄人物。

首先他的投資對象,從丁原開始到董卓,都是被他利用完之後就殺掉,之後跟王允合作,控制東漢朝廷,成為天下第一人就差那幾步而已,要是沒有賈詡的計謀,呂布跟王允合作藉著皇帝名號,穩穩掌握涼州軍團然後清除四方梟雄,是有可能篡位東漢建立新的大一統呂氏帝國,

不過勝敗論英雄,呂布失敗了,只因為三國時代有能力的英雄軍師太多了,相比之下呂布真的就只給人勇猛奸詐的印象而已了。

切回主軸時間線,涼州軍團因為賈詡的計謀團結一心,這裡就要別提出涼州軍團基本分為三大勢力,董卓、韓遂、馬騰,董卓被殺之後,牛輔董卓的女婿成為最高指揮,跟呂布對決的時候,雖然先是擊敗呂布派出去的李肅,李肅就是跟呂布一同刺殺董卓將軍,不過戰敗被呂布斬首。

不過但後來牛輔軍營忽然發生內亂,牛輔逃亡過程被胡赤兒背叛所殺,首級被送到長安。

牛輔被殺部下李傕等人無所依託,本想解散歸鄉,不過正如前文,賈詡獻計李傕,這時期的賈詡在李傕軍中任職,李傕很快就跟同鄉郭汜、樊稠結盟,並用賈詡之計,到處說:「朝廷不赦免我們,我們應當拼死作戰。如果攻克長安,則可以得到天下;攻不下,則搶奪三輔的婦女財物,西歸故鄉,還可以保命。」

接著三人率軍幾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長安。

王允知道之後派董卓舊部胡軫、徐榮在新豐迎擊。

結果徐榮戰死,胡軫率部投降。

開出紅盤之後,李傕一路陸續有部隊加入,到達長安已有十餘萬人。

五月,李傕等人又與董卓舊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會合,一起圍攻長安,八日後城陷。

跟呂布展開巷戰,呂布敗走,呂布本來邀請王允一起走,然而王允想開了,都這把年紀了,因為自己的驕傲導致漢室復活的機會錯過,最後選擇留下來以死報國。

之後王允被李傕殺害,棄屍於市,並夷三族,享年五十六歲。

接下來的局面由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把天子當作魁儡。

又被稱為三巨頭時期。

這裡比較有意思的是其實東漢王朝,最先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曹操,而是李傕、郭汜、樊稠,而這些建議是由謀士賈詡提出的「奉國家以正天下」之策的內容,所以攻下長安掌控朝政之後,三人對任命賈詡為左馮翊尹,還要封侯。賈詡堅決推辭才作罷。改任為尚書典選。

西元194年,三月涼州兩大軍事勢力,馬騰、韓遂聯合關中部分士大夫共攻李傕,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與馬騰、韓遂大戰於長平觀。

馬、韓大敗,損失一萬多人,退回涼州。

李傕、郭汜、樊稠聲勢達到尖峰。

不過李傕、郭汜、樊稠三人依舊是短視型的梟雄,或許用梟雄兩字還太過譽,當共同大敵王允、呂布、馬騰、韓遂都消失的時候,內部的矛盾就開始了,李傕、郭汜兩巨頭開始彼此猜忌,開始內鬥,這時賈詡出面訓斥,希望兩人以大局為重,兩人表面上答應,但私底下依舊相互攻殺。

除了內鬥,李、郭、樊三人還放任軍隊掠奪百姓,讓飢荒更加擴大,關中百萬以上的人口,不是餓死就是逃竄,這些難民後來大多南遷至劉表、劉焉、張魯等人的領地。

當然漢獻帝身為大漢皇帝也數度派人勸解,不過都沒有成功,反而淪為人質,被人抓來抓去,這些事情賈詡看在眼裡,已經偷偷開始規劃新的未來之路。

這點就可以看出賈詡和王允的等級差異了。

賈詡始終將眼光放在長遠處,不被眼前權力所迷惑,而王允就是太執著眼前權力,最終搞到身敗名裂慘死。

賈詡要就幹脆不做,要做就要完美,而賈詡首要鎖定目標就是漢獻帝,要確保能讓漢獻帝安全離開長安,當然順便保護受李傕、郭汜迫害的大臣。

首先賈詡離間李傕雇用的羌、胡傭兵,順利的讓漢獻帝離開長安,後來漢獻帝要求回雒陽,命段煨等人護送。

這時段煨因為畏懼賈詡名氣太大,擔心地位不保,於是起了殺心,不過賈詡身為s級的謀師,當然立刻發現,於是透過特殊人脈管道想結識張繡,張繡知道之後大喜迎接賈詡來到。

當李傕、郭汜等人發現上當,漢獻帝已經脫離掌控之中,想要在抓回漢獻帝的時候,輾轉流亡在廢墟洛陽的漢獻帝,已經被曹操迎奉許都。

大勢已去!末日即將降臨。

李、郭、樊三人,樊稠首先出局,死因是因為他的心機最小,戰馬騰的時候,樊稠因李傕姪兒李利不盡力應戰而作訓斥,李利因此懷恨在心,向李傕誣告樊稠私通韓遂。

不過李傕因樊稠勢力龐大沒有動手,然而樊稠傻傻不知道李傕已經對他有殺心,還跟李傕索兵,於是李傕把握機會以會議名義引樊稠到軍中殺害。

接著就是李傕、郭汜廝殺的局面了。

李傕和郭汜其實是老戰友了,跟樊稠認識的時間和感情不能比,李傕更常常宴請郭汜吃吃喝喝,郭汜有時候吃吃喝喝玩到累了,就直接睡在李傕家,可惜的是,郭汜妻子嫉妒之心很重,李傕的婢妾一堆又正,萬一送給郭汜,自己一定失寵,於是開始挑撥離間。

於是有一次李傕又送酒菜來,郭汜妻子把豆豉說成毒藥,然後郭妻把豆豉挑出來,就是要讓郭汜起疑。

幾天過後李傕再宴請郭汜,郭汜被灌得大醉,郭汜於是懷疑李傕想毒害他,立刻衝去喝糞汁催吐解酒。

然後兩人就率兵開打,其實郭汜老婆的挑撥只是導火線,兩人心中早就因為權力二字,彼此不信任了,主要就是因為權力這玩意,誰要是落下風,那就是死路一條。

後來郭汜雖然因為漢獻帝逃跑的事件跟李傕、張濟暫時合作,雖然打敗了楊定等人,但還是讓漢獻帝成功逃出,被張楊迎接保護。

之後郭汜被其部屬伍習反叛誅殺於郿,餘部被李傕兼併。

李傕雖然看似贏到最後,但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未來,賈詡出走,失去漢獻帝,等待李傕就只有死路一條,不久之後漢獻帝被曹操迎往許都。

曹操以天子命令派謁者僕射裴茂召集關西諸將段煨等人征討李傕,滅其三族。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李傕在黃白城被梁興等人破斬,傳首許都。

歷史的舞台再度進入新的章節。

主角則為曹操,從曹操搶到漢獻帝之後,檯面上所有的梟雄身分忽然都矮了一截,尤其是身為曹操的同窗好友袁紹最不是滋味。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

可以說是三國演義被黑最慘的一位梟雄。

也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普遍被認為中國第一奸。

事實上比曹操更兇更殘更奸的梟雄很多,但不管奸不奸,千年來都有唯一的共識點,那就是曹操非常有能力,或許也因為這樣人紅是非多,曹操忠臣奸臣的爭議千年來從來沒有停止過。

說到曹操的崛起,那就必須說到他的出生背景,曹操是宦官家族,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天子,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是曹騰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沒錯說到宦官,很多人應該會聯想到東漢末期的十常侍宦官之亂。

說到太監亂政的問題其實很多,但主要都是因為皇帝昏庸授權所導致,而皇帝為怎麼信任太監,最大原因就是太監沒有後代,沒有家族勢力,沒有實質權力,簡單來說太監想要造反想要當皇帝的難度最高,而太監也並非全部都是壞的,歷史上有多太監不只是好人也有能力,幫皇帝處理掉很多國家大事甚至幫皇帝建立新的時代,不過說到太監被追封當上皇帝大概只有曹操祖父曹騰,因為曹丕篡漢稱帝的緣故。

繼續回到正軸,曹操出生宦官家族,是很典型的富二代,所以史書記載用放蕩不羈四字來形容,也就是現在所謂的中二現象,曾經跟同窗好友袁紹偷新娘,唯一比較特別的是曹操中二虧中二,但是頭腦就很不同,史書記載機警過人,通權謀機變,跟袁紹這種權貴中二有明顯的區隔,附帶一提戰國時代的織田信長少年時期也有同樣的個性。

當然在以前中二現象只能發生在權貴家庭,因為一般百姓敢中二的下場都很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ro1231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