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話 張遼神鬼將軍?-222年
張遼原本是呂布的猛將,後來曹操看其忠勇無雙而收留,並且重用。
其實張遼的投降,劉備和關羽的幫忙是最大主因,不然張遼也要抓隨呂布的腳步而走了。
呂布是非常爭議的腳色,雖然歷史的評價非常差,有勇無謀,但是奇怪的是,身邊智將如陳宮,猛將如高順、張遼,可說文武齊全的陣容,甚至就連曹操也差點死在呂布的手下,所以呂布有勇無謀的形象,或許是因為敗者為寇,所以被污名化,也說不一定。
轉回正題,張遼在曹操陣營之後,隨著曹操的多場戰役的歷練,更加勇猛無敵,可以說跟對如神一樣的主子,命運自然也水漲船高,正所謂不怕神一般的敵人,最怕豬一樣的主子,就是這道理。
曹操真是一位看人精準的名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這句話看起來簡單平凡,但歷史上很多名人,卻都沒如曹操一樣的胸懷和智力,在收納招降的精準判斷,不是沒看穿詐降就被暗殺,不然就是收降了卻不敢重用,白白浪費這些名將,每當歷史學家在評斷收納叛將的藝術,曹操絕對都被排在前面,就是這原因。
果然日後張遼的表現,可說是除了夏侯惇之外,魏國實在很難有人能跟張遼齊名。
張遼直到身死,都是光榮沒有敗筆,這對一位常常衝鋒陷陣,置身死地的戰將,實在非常難得。
很多戰將到了晚期,不是因為太過勇猛,身陷敵營喪失生命,就是年紀因素開始轉型成為智將,很少親自領軍衝鋒,從這一點可以看的出來,張遼根本是蜀國的趙雲,渾身都是膽,也不為過。
智勇雙全,在歷史的舞台實在非常少見,自然張遼被列入青史,一點都不意外。
「合肥之戰」張遼晚期傑出代表作,此戰,孫權乘著曹操征張魯的時機,率領十萬人圍攻合肥,當時留守
的將領大都荒了,很多都主張防守,因為兵力太過懸殊,當時曹操有留信,叫鎮守的將領必須趁大軍尚未集結
的時候,採取主攻,但是很多將領都覺得防守比較好,只有張遼看出曹操的用意,經過數度爭執,最後
李典率先附和張遼,終於採取主動對戰,而後更由於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人,大破十萬賊軍,殺到連孫權本人都差一點被抓,此戰之後,張遼之名,威振天下,「張遼止啼」、「威震逍遙津」的事跡,成為民間傳奇的故事。
後來不久張遼就病死了,被追封為侯。
而張遼智勇雙全的形象,直到現在,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