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1195350634  

 

第三十一話耶律阿保機契丹王朝的創建者西元907   西元926 9 6 30

 

唐朝末年,曾經創造貞觀之治的偉大王朝,終於因為腐敗無能貪污導致天災人禍走向滅亡,而中國在一次向大分裂的時代,中國其實分裂的時間跟統一的時間差不了多少,就在這樣的歷史因緣之下,漢人所謂的蠻族,契丹的偉大人物降臨了,那就是耶律阿保機,創建契丹王朝大遼國的偉大人物,他所建立的遼國不但歷史悠久,長達三百多年已經可以跟北宋、南宋相比了,更是當時亞洲地區最大的王國,就連後來漢人建立的宋朝,被稱為正統的北宋,也因為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數度北伐,但都被打垮,不得不簽下「澶淵之盟」,年年繳錢買平安。

  燕雲十六州是石敬塘為了滅掉後唐跟遼國簽訂的條約,除了割讓也自稱兒皇帝,後來順利滅掉後唐,石敬塘也建立後晉,但是卻給中原後來統一建立的宋朝製造百年的危機。

 雖然這些都是耶律阿保機死後的事情,但是若沒有耶律阿保機的誕生,游牧民族的契丹,能不能建造偉大的契丹王朝從歷史上來看,非常有難度,歷史雖然創造英雄,但相對的若沒有英雄,歷史也只能一直重複無聊的史篇。

  耶律阿保機是從危機出生的,一生出來就面臨很多磨難,但也因為這樣,才能創造偉大的英雄人格,偉大的英雄人格的誕生,就是如此驚險,一不小心,就只是荒郊野林的枯骨,歷史不留名的過客。

 《遼史》記載上耶律阿保機「身長九尺,豐上銳下,目光射人,關弓三百斤」,而所帶領侍衛親軍曾多次立下戰功,顯露出過人的才幹。

 遊牧民族的開創者,武功一定要比常人優秀,而耶律阿保機當然是強者中的強者,然而耶律阿保機隨著位置越來越高的狀態下,他在也不滿足只是當部落聯盟的可汗,尤其還要三年改選一次,這對掌握權力的耶律阿保機來說,實在是非常討厭,因為這表示必須把權力讓給別人,而權力一讓給別人,意味著生命也有可能喪失,另外值得一提事情,耶律阿保機非常崇拜漢人的文化,甚至曾經改姓為劉,只不過後代子孫最後還是用來「耶律」代表,「耶律」在契丹文化代表皇族的意思。

  這時期的耶律阿保機任用很多漢人謀士,這些漢人謀士常常對耶律阿保機說﹕「中原的皇帝從來沒改選,都是做到死,然後傳為給兒子。」

  所以當耶律阿保機當上可汗的位置的時候,其實早就暗中策劃在契丹建立帝制,於是他慢慢在契丹聯合部落做了兩個重大改變。

  一對內安排自己人加強權力的穩固。

  二對外進行侵略,除了擴張土地,也是建立無可動搖的權威。

 後來一連串的侵略戰爭,耶律阿保機將自己家族的權力鞏固到最高,除了有專屬自己的侍衛親軍,更把各部落的權力慢慢安插自己家族的人,然後控制部落聯盟,而且也在侵略的過程挖掘別族人才,尤其是漢族人才更是被大大重用,這些漢人人才,教導契丹如何建立新的政治、新的經濟,當然都是用漢族文化那套然後改良變成契丹自己的東西,這些都對未來帝國的誕生產生非常大的幫助。

  當然這些爭奪權力的過程,一定會有阻擋者,一開始是外族的人,後來甚至連兄弟都跟他爭奪,過程中非常驚險和血腥,在遼國的歷史被稱為「諸弟之亂」,可見廝殺的過程有多激烈了。

  兄弟們的叛亂一共有三次,耶律阿保機前面兩次的寬容,是希望兄弟能理解他的苦心,在契丹王國建立的關鍵時間,

兄弟的團結是必須的,可惜權利慾望太迷人,耶律阿保機最終也只能選擇殺掉兄弟,也因為這樣造成耶律阿保機家族很大的損失,讓其他部落有機可趁,他們藉著耶律阿保機元氣大傷聯合起來逼耶律阿保機讓出可汗的位置,耶律阿保機也知道硬拼就算會贏,但會造成契丹一蹶不振,於是只好以退為進答應退位,不過卻安排了鴻門宴,藉著慶祝的名義邀請叛變的部落首領,於是這些部落首領就吃吃喝喝,迷迷糊糊在西方極樂世界過快樂的日子了。

  西元916 年耶律阿保機將所有內外反對勢力殲滅之後就稱帝、建國了,國號為「契丹」,其實契丹的國號因為在變動時期,所以常常變更過比如947 年的「遼」,983 年的大契丹,1066 年的「大遼」,被金滅亡之後,為了避免混亂,歷史學家都統一稱「遼」,也就是現在的「遼國」。

稱帝之後的阿保機,仔細橫量一下附近國家的實力,非常幸運,漠北的遊牧部落都比遼國小,東邊的渤海的高麗國也已經內亂勢力衰落,至於中原正處於大分裂時期,實在是擴張領土的天賜良機,原本耶律阿保機想要建立一個南到黃河,北至漠北的契丹大國,但是中原勢力雖然亂,但因為中原的地形不利於北方的騎兵打法,加上中原諸國領域太大只要採取防守戰,契丹大軍糧食補助的問題就浮現出來,尤其是游牧民族對於糧食生產的問題,一直都會因為氣侯產生短缺得問題,比起中原以農立國來說,相對很不穩定,所以耶律阿保機一直無法打下中原領土,所以只好先變更計畫,改向西北和東北,而這些國家唯有東北的渤海國勢力比較大,東北的渤海國不管是軍事還是經濟都是契丹東北最大的威脅,要打下中原,當然要先把他殲滅,耶律阿保機不敢輕視渤海國,集合所有兵力攻打,首先打下西部重鎮扶余城,這地方打下,渤海國大概就注定滅亡了,不久耶律阿保機又圍攻首都忽汗城,包圍網成型之後,渤海國國王知道在抵抗也沒用,就率領幾百名大臣開城投降,渤海國正式從歷史除名,耶律阿保機將此地改名為「東丹國」於是東北地區分裂的情況,就被遼國統一了,而耶律阿保機在回師旅程中就病死在扶余城,雖然遼國的根基基本上在耶律阿保機時期打的非常穩固,但因為後面的繼任者個性都非常囂張,政策上非常情緒化導致朝局非常不穩定,就是所謂屁孩統治階段時期,後來幸虧出現遼太后這位傑出女王,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太后,由於前任遼皇帝出征回來忽然暴斃,害她一開始處於孤兒寡母執政,加上勳臣貴戚手握兵權,一個不小心遼國就會發動政變,甚至導致帝國分裂危險的時期,而這時北宋宋太宗也看好這時機,想要趁機打下幽燕,歷史稱為宋太宗北伐,但是因為宋太宗比起他老哥趙匡胤在軍事上等級就差很多了,要是他沒有殺掉他老哥,或許北宋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強國大宋了,在所有漢人一統的朝代,唯有宋朝是從開始到結束,都是被外族欺負到結束,要不是史學家都是漢人,宋朝其實不配稱為大宋。

  其實這次北伐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除了蕭太后能在短時間收攏兵權,重用能人,收買人心,達到君臣和諧、上下同心之外,主要還是北宋大軍因為初期的優勢,導致各位將領開始想搶功,加上皇帝沒有親自率領,諸將誰也不服誰,於是只能用悲劇收場了,值得一提的是遼國戰神「耶律休哥」,要是沒有這位戰神,蕭太后政治能力多強都沒有用。

  另外楊業超級有名的楊家將也是這場戰役被自己人出賣而犧牲的,我想趙匡胤在地下有知,大概也只有用三字經問候老弟了,因為趙光義殺死自己老哥加上一連串軍事判斷錯誤,導致原本強盛的北宋從一開始就開始走下坡,正常來說開國的王朝,不論是軍力、士氣都是最強大的,但因為趙光義私慾軍事錯誤指揮,差點導致宋朝強大的軍團被遼國殲滅,也因為這樣,一開始就被外族看穿軍事能力的底,導致後來大遼反打,趙光義其實要負最大的責任,不會打還一直要打,人家不惹你就算了,還一直惹人家,而且一次比一次輸的更難看,要不是他是漢人皇帝,在歷史上的惡名恐怕會更難聽,總之遼國的強大,趙光義其實也要算是大功臣,實在非常諷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ro1231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