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十六話 諸葛亮中國最完美的政治典範(181年-234年)

  諸葛亮,自三國演義流傳到至今,可以說是奠定最完美形象的三國人物。

  甚至已經有妖魔化的現象,不論小說、漫畫、電玩,諸葛亮總是以最強的智者形象出現,自古悲劇的英雄人物,總是會讓廣大的人民感到同情,並且同情,諸葛亮的一生,就是如此悲壯,他不選曹操或者孫權,而是選當時一無所有,

甚至連棲身之地,都是劉表同情借他的,總是給人一種「明知無可為而為」的偉大精神。

  當然現在的歷史學家,也有持比較客觀和反面的思考,比方曹操、孫權人才太多,諸葛亮投靠兩家,不可能會受到重用,所以才會選劉備的論點,但不論如何,綜觀中國千古歷史,實在很難找到像諸葛亮如此完美的人物。

  諸葛亮除了武力偏低,舉凡智者該有的能力,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可說樣樣精通,尤其當三國演義出版之後,諸葛亮已經變成神人的名詞了,但是熟讀歷史的人,都會知道諸葛亮輔佐的劉備集團,到最後並沒有得到天下,就連諸葛亮數度北伐,也一樣慘遭失敗,神人兩字是不是太抬舉諸葛亮了,關於這一點,老羅前輩用一種「天意」來做解釋,於是諸葛亮的失敗,變成一種無可挽救的宿命,這論點非常棒,因為這世界有誰能抗天,就算你能抗天,最終不免一死,於是諸葛亮跳脫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歷史公式,這一點翻遍所有古今中外歷史人物,實在非常罕見!

 然而活在破除神話,科學時代的我們,還是要做比較客觀的分析和研究。

 諸葛亮真的是一個出色的兵法家嗎?這一直是歷史學家非常傷腦筋的一點,從正史留下來的證據來看,從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後到諸葛亮完全掌權的時期,可以看出劉備其實一直把諸葛亮當作內政的角色來用,不管是平定四川蜀地,或者征伐東吳,都可以看出諸葛亮其實都居在第二線的位置,真正跟隨劉備身邊的軍師其實是龐統、法正、馬良之類的,

就連劉備要死之前,都要提醒諸葛亮身邊的馬謖,誇大其實,中看不中用,事實證明,雖然劉備常常打敗仗,但是看人的眼光非常精準,諸葛亮一次北伐,就輸在馬謖了。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用兵如神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所以觀看正史,不免會讓人感覺誤差滿大的,不過在正史要說到諸葛亮最漂亮的一戰,大概就是征南蠻,攻心為上,收復孟獲了,這一戰打的很漂亮,在三國之中就諸葛亮在對抗蠻族的收穫和效果是最好的,吳和魏都是採用武力威嚇,所以每隔幾年都會發生蠻族作亂,只有諸葛亮在收服蠻族之後,直到死去,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動亂。

 其實蜀漢一直都是兵力、人才最缺少的地方,尤其在失去荊州之後,又加上劉備兵敗東吳的損失,諸葛亮執政期間,

不要說北伐,不被攻打就要偷笑了,所以諸葛亮的北伐,在歷史學家的評論,一直都是正反兩派爭論的重點,要是諸葛亮不北伐,或許蜀漢能存在更久,或者要是不北伐,以戰逼合,反而更凶險,不管那派誰對誰錯,至少在正史諸葛亮執政期間,雖然北伐都已失敗為收場,但是很神奇的,蜀漢沒有多大的損失,甚至達到以戰逼合的神奇效果,直到後來姜維想要繼承諸葛亮的意志,但卻因為其能力加上不被劉禪後主信任,逐漸邊緣化,最終導致蜀漢的滅亡,這些都是後話不提了。

  其實要看出一個人的本事,要從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一同分析比較公平。

 

諸葛亮選擇蜀地為根據地,除了因為劉璋無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四川蜀地,因為特殊地形,避開了中原戰火,

糧食和人民都很豐足,豐富的資源,一直都是野心家想要爭取的好地方,所以諸葛亮三分天下大計,四川蜀地,絕對勢在必得,可惜豐富的資源和兵力,因為劉備征東吳的時候,幾乎全部賠光了,這一點就不多提了。

 說到四川蜀地,一定就會想起,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雖然劉備和老祖宗劉邦,有著相同的特質,可惜,他們面對的敵人,卻完全不同,先別說少了韓信這樣的天才軍事家,光是面對的大將也有所不同,項羽和司馬懿,項羽雖然是戰爭機器,可是長遠的戰略思考模式,跟司馬懿等級差大多了,司馬懿可算歷史上最陰險的軍事政治家了,忍的功夫,實在很難有人跟他比,現在很多探討諸葛亮沒有軍事家的才能,最主要都是從北伐全部失敗的論點看起,尤其是不採納魏延的戰術,更是被人看作,是太過保守,甚至故意不想讓魏延搶到大功,讓他爬上大位。

 史家有這種論點,主要是魏延最後死的太冤了,但是若認真去分析,魏延雖然有軍事方面的天才,更是劉備特別在晚期挑選的蜀中大將,可惜,魏延雖然是諸葛亮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但是政治能力太差,得罪很多蜀漢的高官,甚至常常公開跟諸葛亮挑釁,但是諸葛亮全部包容下來了,依照諸葛亮當時的權力,要拔掉魏延跟打死一隻螞蟻,沒怎麼挑戰度,而且說到底,其實魏延的死跟諸葛亮沒怎麼關係,正史也沒有諸葛亮下軍令殺魏延的證據,不過魏延的死,諸葛亮還是擺脫不了牽連就是了。

 轉回正題,司馬懿會不知道韓信的歷史紀錄嗎?根據後來的史書記載,曹魏再這一方面的部署,可說是下了很大的成本,魏延的子午谷之計,主要是採取兵分兩路,直攻長安,仿效韓信,但仔細分析,太過投機,要是夏侯楙堅守長安,

或者司馬懿早就安藏伏兵,而且依照現實情況來說,蜀漢根本沒本錢兵分兩路,而魏延的等級雖然高,但是跟韓信一比,絕對有落差,所以諸葛亮才會拒絕這方案,另外根據正史,子午谷計本身的真實性也令人存疑?

 反正不管事實如何,諸葛亮的北伐失敗,還有魏延的冤死,都已經是事實了,這裡不多說了。

 北伐兩大主角,諸葛亮和司馬懿,我想或許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默契。

諸葛亮「假攻實守」,司馬懿「假守實攻」。

兩者都懷有不同心思,不過司馬懿的「假守實攻」主要是針對曹魏內部,只要蜀漢不消滅,他才能一直掌握軍權,司馬懿甚至有意無意害死曹操時期的名將張邰,總之最後的勝利者不是魏也不是蜀,而是司馬懿的晉。

  而這樣的結果,或許對諸葛亮來說,已經是最好的佈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ro1231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